【代表委员履职记】
◎本报记者 王延斌
立春之后,齐鲁制药集团党委副书记、总裁李燕提前进入了紧张的两会时间,整理调研总结,讨论研究方案,完善建议稿件……作为全国人大代表,她忙得不亦乐乎。
(资料图)
2月14日,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,她正在跟同事就“国家建立健全研究型医生培养机制”的建议初稿进行研究。围绕这个长期制约我国新药研发的瓶颈问题,他们已经讨论了五六轮。
深耕医药行业30年,手握七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李燕对产业格局和发展动向有着深刻观察。她表示,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,鼓励新药创新,近几年在药品创新方面,成果显著。大力推进研究型医生队伍建设是实现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的需要,更是新药研发临床的需求,而这些都与现有的医院培养、绩效考核等机制密切相关。
作为人大代表,好建议不是一天炼成的。除了作为企业管理者的繁忙工作之外,她一直在调研:北赴北京,南下上海,深入高校院所,走访车间厂房,参加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、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、中国药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……在与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中,她发现问题,交流对策,寻路未来。
这些接了地气的发现与思考都变成了鲜活的建议,被她带到了两会会场,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积极回复。
2018年,她提交了“支持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发展”的建议,这些建议的精神在当年国办20号文里找到了呼应。2021年,她提交的“关于各方努力限制儿童网络游戏时间的建议”,也与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的《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,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》多有契合。无论是从站在行业本身还是从社会着眼,李燕十分注重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,努力做到把视角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民生热点上,提高建议质量。
近年来,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猛。2021年,国内医药制造业的营业收入超过2.9万亿元,同比增长20.1%。透过繁荣,她保持着一贯的危机感——我国医药制造业集中度仍有待提高,产品结构升级任务紧迫,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仍有进步空间,高质量创新成果仍偏少。
李燕说:“生物医药是科技创新驱动型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,是资本、人才、智力、科技密集型产业,也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初心的行业,一定要实事求是、独立自主,让中国人的药瓶子紧紧攥在自己手中。”
连续五年,李燕都在坚持为民族医药产业发声,呼吁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,“科技创新”一词几乎出现在其每一年的建议中。它们既有综合性宏观产业政策及配套、制度性瓶颈突破的建议,也有产业升级突破的整体性思考性建议,还有创新平台搭建、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整合与配置等的建议,也包括某一领域具体产业技术创新层面的建议。
今年她的上会建议,从知识产权保护到学术研究型医学专家培养,乃至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,每一条都蕴含“科技味儿”。梳理这些建议,李燕总结道,“不管是创新还是科技,它一定是围绕着临床需求去做这些工作。”她表示:“所有的创新和科技都必须是围绕患者需求,以患者为中心去解决患者的问题,科技和创新都应该有温度。”
标签: 科技创新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方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