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评论员 田闻之
一张微信聊天截图正在网络热传。某地一教师就殴打一名学生的行为向该学生及其家长郑重道歉。岂料道歉声明发出之后,其他几位家长在群里接龙发言,盛赞这位老师“尽心尽责”,表达感谢。看着孩子的斑斑伤痕,网友怒斥“打的不是自己家的娃,不心疼?!”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“心头肉”。从网络流出的图片看,此教师殴打学生是真,且下手不轻,郑重道歉是应当的,且必须引起警示。当然,或许那些接龙发言的家长所言亦不虚,这位老师平时的确“尽心尽责”,对学生管教甚严,付出了大量心血。但这并不是体罚学生的理由,更不应当在眼下的当口表达“感恩”。
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爱学生?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,在管教学生时应当把握怎样的尺度?
“严是爱,宽是害”,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被长期推崇的教育信条。少年儿童心智尚不成熟,对一些事情缺少明确的是非观念,有理有力的批评教育是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手段。更何况,人都有惰性,都会有犯懒的时候,认真学习,很多时候需要推动和约束。给“熊孩子”以必要的惩戒和引导,是有助于其更好成长的。这些年,眼见所谓“鼓励教育”“赏识教育”过度使用衍生出的种种弊端,社会支持教师重拾惩戒权的呼声很高。但这并不意味着,就要回到“戒尺在手,学生俯首”的旧时代,或陷入“棍棒出状元”的另一个极端。惩戒不是情绪宣泄,体罚不等于有责任心。尊重学生、爱护学生,这不仅是师德的内在要义,也是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。如若出现侵犯学生合法权利、人格尊严的行为,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,还可能涉嫌违法违规。在这一过程中,家长可以在场,但“角色”不该是不顾实际情况,一味地宠着孩子或反过来捧着老师,而应当有自己的是非判断。是配合老师,强化严管的力度,还是提醒老师,注意棒喝的强度,选择恰当方式介入其中,为促进良性师生关系注入有效力量,也是家校共育的正确方式。“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”,是教育的诗意表达。为人师者是“园丁”,亦是引路人,启蒙每一个孩童发现自己、成就自己,和煦春风过后将是花开满园。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方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